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英雄含泪的悲壮,更加让人落泪!
八佰壮士终于过桥了。
枪声停歇了,无数的百姓欢呼着。
高喊着:“八佰壮士!”“八佰壮士!”“英雄!”“你们是英雄!”
然而,谢团长却低下了头。
他感到羞愧,英雄?
如果可以,他更愿意做那留下断后的真正的英雄。
然而下一刻,为防小日子迁怒,租界工部局立刻派商团将孤军缴械,并扣押了起来。
这一幕让无数的尚海市民目瞪口呆。
他们的英雄,竟然被缴械了。
由于缺衣少食,驻地潮湿,许多军人面黄肌瘦,患上了脚气病。
全靠尚海各界募捐,操办饮食、捐赠冬衣,才勉强捱过困局。
尽管被囚,孤军仍每日操练,军容整肃,万国商团忌惮万分。因此不许任何人出入军营,每日所需,仅可由一名老汉挑进挑出。
大银幕上,简陋的孤军营地,尽管被缴械,尽管缺衣少食,尽管面黄肌瘦。
可是他们依然在操练着。
只是,依然不停地有人病倒,有人死去。
谢团长愤怒向工部局申诉、登报请求国际声援“我孤军既非败军之将,也非战争俘虏,不该受此不合国际法惯例之待遇。”
外界,最终,谢团长只得给老常写信求助。
“如果实在为难,孤军也可自行暴动,冲出重围。”
然而孤军所期待的结果却是:“五月三日函悉,尚望忍受一切艰苦,以维国家荣誉。”
收到这封皓电后,营内整修鱼池,在全体官兵注视下,谢团长将自己私藏的全营最后一只火器——勃朗宁手枪深深埋进了池底。
电影的最后,李易并没有拍摄谢团长被刺杀身亡的镜头。
只是通过当年的报纸,资料来展现孤军的结局。
电影的最后,在尚海市民们的游行示威,和《歌八佰壮士》的声音之中结束了!
因为时间真的不够了。
但是和原版的比较,至少,他做到了把孤军的结局,推到了谢团长被刺身亡。
影院内一片静默。
良久之后,掌声雷动。
或许这部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主旋律,特别是孤军的结局,更是让人无比的复杂。
他们本该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可是结局却比四行仓库保卫战那四天五夜更加的惨烈。
电影点映结束后。
许多影评人都不由地感叹:“不愧是狗导演,真敢拍啊!”
“有什么不敢的?其实电影里面已经很克制了,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拍出来!”
“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好吧?”
很快地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了许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
“带着一片空白去看,全程目瞪口呆。或许是太久没看国产战争片了,看完这部,就像片中老铁抽的那口烟,舒坦!苏州河南北两岸,一边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另一边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地上是战火横飞、天上是围观看戏。1937年的淞沪会战,太多的故事说不完。
“孩儿不孝…娘,俺走了…”陈树生绑炸药跳楼的群戏,没忍住直接老泪纵横。
久违的口号“弟兄们,来生再见”、简短的一句“送你一程”都荡气回肠,战争片拍出了很独特的江湖气。
“活着就是胜利”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四行仓库拉伸镜头,到现代的都市尚海,电影内外,这都是最好的结局。可是可悲的是,活着真的就是胜利吗?”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阵地与坟墓同在一座桥,壮士与伶人只差一层皮,怂包与英雄同扛一面旗。南岸有不恨国亡的商女,北岸是壮士许国的男儿,那边有粉墨登场的关羽,这边是七进七出的赵云。四百壮士用血肉唤四万万民众觉醒,五十三米河岸当幕布为租界万国表演。硝烟后,白马尚在,旗帜未倒,英雄不老。”
“《八佰》壮士最惨烈的人生,在枪声结束之后才正式开始!”
“《八佰》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故意去彰显震撼却收获振聋发聩的效果,它用收束写磅礴,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不知所措写义无反顾。
那些兵里有痞子、混子、油子,但最终他们都成了战士。那群人守护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有关于尊严和意义,其实这早就超越了某些区隔与冲突,在这样普遍的精神感召之下,如果说非要讨论守护,那他们护的就是人性尊严的旗帜。我们在生死硝烟里看见的是应该是一个一个一个的人,是具体的恐惧与希冀。
特别是过桥后的短短的几分钟,虽然略显仓促,但是却更让人铭记,这群本该有着英雄之名的战士,结果却从未获得过真正的英雄的待遇。
真正的惨烈,在枪声结束之后!可悲可叹!”
“就像片名一样,八佰。还是将核心置于个体,这也是最喜欢的一点。一群普通小人物的个人战争史,以及他们的觉醒。其中的血性,也是由之激发出来的。
有羊拐这样的老兵油子,他喜欢扒拉死人的军饷,有老铁这样的嘴炮王者,瓜怂,可是最终却用死洗刷了瓜怂之名,也有根本没有开过枪的农民端午,有只有十三岁的孩子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让人感受到,真正的有血有肉!”
“电影结束,全场静默,仿佛所有的观众还沉浸在那种悲壮的氛围中没有回神!”
“印象最深刻的,是陈树生的八字遗书,和那毅然决然的一跃而下的身影,是随着老铁在雪中孤身大唱《定军山》,是羊拐最后吸上一口烟,用灿烂的笑容投身战斗。”
“影片一开始两岸的对比,租界的漠然到热血,这其实是带着荒诞的,但同时又是合理的,这就是电影。”
“老算盘是点睛之笔,很多人期待老算盘最后会来一波反转,拿起枪投入到战斗当中。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这样的老算盘不但不会拿起枪,还会活的很好,一直活到了现在和未来。
这很可悲,可这就是事实。
看到老算盘出现在河岸上,我有一瞬间那么想要把手里的爆米花砸过去!
可是又扪心自问,其实这样的人真的少吗?
电影中有一个卖包子这样看待这场战斗,也代表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全部撤退了就太平了呀,东洋人是不可能打到这边来的,生意能够做下去就蛮好了。
这何尝不是当时的老算盘们的想法
《八佰》虽然还没有大规模上映,但是热度却早就已经足够。
毕竟,这部片子涉及到的那段历史,早在李易决定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众所周知。
近一段时间来,网络上,关于《八佰》,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等等的关键词的热度都在呈现急剧上升的姿态。
正因为这段历史,可以说放眼整个抗战史,都可以算的上特别,所以,反而助长了热度。
影评人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么一个刷脸和刷人气的机会。
很快地就有影评人对《八佰》进行了解读。
“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谈,四行仓库保卫战,也可以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场战斗,
观众有西洋各国记者,西洋各国的观察团,尚海市民等等。
这一场聚焦了堪称全世界的目光的战争!
从网络上看到一些人对这场战争的八佰壮士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勇敢坚毅”!
但是这实际上只不过是后人粉饰下的一种刻板印象。
看完《八佰》,很惊讶,惊讶于这部电影,并没有单纯地为我们展现“勇敢坚毅”!
而是恰恰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军人怯懦的一面。从一开头,就不断有“逃兵”被就地正法。淞沪会战已经打了将近三个月,果军节节败退,已然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尚海的失守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这点在那几个被临时编入88师的“散兵游勇”面前尤为明显:胡北保安团的哥俩,一个之所以来打仗,竟然只是想看一眼繁华的大尚海,另一个还是小毛孩;东北兵老铁,曾经跟过“张大帅”,照理说应该身经百战,却成为羊拐口中一个不折不扣的“瓜怂”;至于江浙保安团的“老算盘”,更是一门心思打算逃命。他根本不想上阵杀敌,舍生取义,只想在乱世中苟安下来;老兵油子羊拐,喜欢摸尸拿死人饷等等,等等。
苏州河以北的士兵厌战,苏州河以南的人民看戏。从难民疯狂地涌入租界区开始,我们便看到了一个硝烟滚滚下依然歌舞升平的“人间天堂”。来到这里不但能保全性命,还能隔岸观火。不管帮会大佬还是上流贵妇,望远镜不离手的中产阶级,还是卖包子的个体户和跑腿的小报童,每个人都以自身视角来观摩这出惨烈的大戏。和对岸的士兵一样,他们对这场战争更加不抱以希望。只不过,有些人为对岸的枪声牵肠挂肚,有些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经常看到一句话: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从这些厌战的士兵和看戏的人民身上,我们似乎见证了一个国家正在崩溃。但我们是否有资格去苛责这些“苟且偷生”的国人呢?无论他是一名士兵,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首先是一个人,一条有血有肉的生命。任何有生命的物种,求生永远都是他的第一选择。
所以,导演并没有像很多俗套的电影那样,将“老算盘”强行洗白或反转。相反,他却始终维持了这个形象的人设,使得他的贪生怕死,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这才是在残酷的大时代无情碾压下,一个小人物所能做出的某种抗争。
然而,即便一个置身事外的国人,在目睹四行仓库的守军一次次顽强地阻击日军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改变。特别是当旗帜飘扬在四行仓库上空时,一种难以形容的情感如怒海中的波涛一样拍打着心脏,可以是久违的民族自豪感,可以是一种中华民族不会亡的信念。
这一幕来源于真实历史,它释放出的凝聚力坚不可摧,将那些看热闹的人民和四行仓库的守军紧紧联结在一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可以在租界区明哲保身,却偏偏有人愿意冒着必死的决心去运送电话线圈。
毫无疑问,贪生怕死固然是战争下的一种人性常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视死如归也是。每个人都有热血涌上大脑的一瞬间,之后他可能会后悔,但谁也无法阻止他藐视死神的那个当下。这是他人生中最鲁莽的一个时刻,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一个时刻。
信念这东西,没有人能称得出它到底值多少斤两。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的陈树生,绑着炸药包跳进了日军的阵地里……轰隆一声,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八百壮士血战到底的决心。从这一刻起,你才能真正理解谢团副的那句话:“对面是人间,而这里是坟墓。”这里也确实是坟墓,不是国人的,就是日人的。
那八个字,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不为之动容,“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于是,八佰壮士的魂有了!
那只有几十米宽的河,成为阻隔阴阳两地的冥河。断垣残壁和纸醉金迷,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而可笑的是,可以说从一开始,这场战争就是一出戏。演员的道具是一身血肉,导演和看客麻木不仁地坐视这场戏坠落深渊。直到曲终人散,四行仓库成为最后一幕戏的拍摄地,八百壮士则是最后一批演员。没有一颗炮弹落在租界区,这场戏确实也赚取了很好的口碑。然而,一切还是没有像之前预期的那样,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之后的事情你都知道了,华国被拖进八年抗战的深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座硝烟弥漫的战场,人类即将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
于是,电影里的人在看戏,看电影的人更是在看戏。它的悲剧性早已注定,因为历史是最好的剧本。
再来说这场战争的荒诞之处吧,时间过去了近百年,这场战争被认可,是大大地鼓舞了抗战信心的一场战争,可是在那个时候,果军高层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演一出戏而已,荒诞的地方在于,这八佰壮士的顽强出乎了他们的预料,乃至于到了最后,他们甚至于不敢让这八佰壮士继续守着四行仓库。
而更荒诞的是,歪打正着,原本一场作秀一般的战争,却被打出来了血性,鼓舞了国人。
《八佰》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然而我们的英雄,并没有在战后获得该有的荣誉,他们甚至于,连俘虏待遇都不如,谢团长被刺杀,曾经死守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流离失所!
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