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莱看书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设置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县志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问题反馈|


       王溥身边的亲近人士都知道,他醉心于编史。

       为了编史,就必须要收集史料。

       这年头又没有图书出版社这样的机构。

       在周朝国子监的刊印九经发行前,就连九经这样的儒家经典都只能靠手抄。

       倒是有类似于图书馆的机构,譬如朝廷就设有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这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之事宜。

       在这三馆中,存放着大量珍贵史料以及历朝历代的文献、诏令、奏议等。

       王溥的宰相身份为他编写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他能够自由出入三馆,查阅他所需要的史料。

       但此时是一个分裂的时代。

       中原王朝与南方各个割据政权时常处于敌对与战争的状态。

       不光如此,即便是此时的中原王朝也存在着大面积史料缺失的问题。

       唐朝末期的长安城那真是谁都能进,义军、乱兵、异族轮番蹂躏唐都长安,致使长安收藏的大量珍贵史料在战乱中遗散。

       从唐末到如今的周朝,短短六十年间历经五次朝代更迭。

       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会导致都城大乱,这令本就不全的史料愈发遗散,甚至失毁。

       王溥在整编时就常常面临找不到对应史料的困境,如今听闻李延庆在滁州得到了一批南方的县志,他顿时双目放光。

       县志。

       顾名思义,就是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县志的出现约莫在唐朝的中后期。

       众所周知,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而藩镇割据最严重的地区就是中原以及河北。

       在中原河北一片混乱的时候,江南、淮南的郡县大多选择忠于唐廷,也因此很少被战乱波及。

       偏安一隅、相对安宁的江南郡县一般都会组织人力物力编写县志。

       这些县志毫无疑问是研究唐朝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的珍贵史料。

       李延庆所说的县志也并非空穴来风,他确实在滁州得到了一批典籍,这些典籍是娄、戴两家搬离滁州时赠送给李延庆的,其中就包括几十册唐代流传下来的县志。

       如今,李延庆通过冯吉这个渠道,掌握了王溥醉心于编史的消息,于是乎就有了今日这一幕。

       李延庆想通过县志这个饵,将王溥给钩上来。

       而王溥呢,也确确实实心动了。

       看着眼冒精光的王溥,李延庆与冯吉对了个眼神,故作诧异道:“哦,王相公莫非对这县志感兴趣?在下在滁州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批县志,粗略翻了几眼,无非是记载了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罢了,而且还是百年前的风土人情,拿来当谈资倒正合适。”

       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县志并无多大的现实意义。

       可对王溥而言,这些百年前的古物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不过王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他掩嘴咳嗽两声,调整好了面部表情。

       “我确实对三郎所说的县志感兴趣,三郎有所不知,我这两年正在整编唐会要,偏偏这南方的史料由于战乱而难以收集,还请三郎能将这县志借我抄阅一遍。”

       调整表情后,王溥大大方方地提出了借阅的要求,他也确实没有遮掩的必要,以他的地位,这点小人情还是随便就能欠下的。

       再说了,他王溥都亲自开口请求了,李三郎又岂会为了区区县志而拂了他的面子?

       果不出王溥所料,李延庆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这一请求:“若是王相公有所需,那在下明日就亲自送到相公府上。”

       王溥如此开诚布公地求书,倒也正合李延庆的意。

       能得到王溥欠下的人情倒是其次,通过县志这个纽带合情合理地接触王溥才是紧要。

       王溥这人不缺钱,不缺地位,也不渴求权力,实在难以收买,真正能够打动他的,恐怕就只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了。

       李延庆这一手算是找对了方向。

       至于接触王溥之后又该如何更进一步,李延庆目前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计划,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

       而且这微小的人情未必就不会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手。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注定会需要枢密院的三位枢相来决定这个帝国的走向。

       到那时,每一个变数都有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

       为了尽可能提高李家的胜机,李延庆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变数。

       第二日黄昏,李延庆乘坐马车,亲自送书至王府。

       王溥刚刚放衙回家,身着常服的他将李延庆迎进了王府。

       仔细翻阅李延庆带来的县志,王溥那颗悬了一整天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这几十册县志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县志,对于王溥的编史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心满意足地收下了县志,王溥面带笑意地对李延庆说道:“三郎,你这些日子都闲赋在家,我听说窦侍郎很是看重你,你在洛阳也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似你这等人才赋闲在家实乃朝廷之损失,你可有中意的差遣?我尽力为你安排。”

       很显然,王溥想趁早还了这个人情。

       虽说李延庆很年轻,官职也很低,人言轻微的,可他背后的李家却是尊庞然巨物。

       在王溥看来,这个人情还是早点还了为妙,拖不得。

       这却实实在在给李延庆出了一个难题。

       差遣?

       这都啥时候了,郭荣已然病重,赵匡胤虎视眈眈,朝廷那破差遣有个锤子用!

       兵权!兵权才最重要。

       李延庆压根就不想要所谓的差遣,哪怕给他连升三四阶也没有任何意义。

       问题是,若是李延庆不接受王溥的提议,那就是不给王溥面子。

       差遣不差遣的这并不重要,惹得王溥厌恶可就大事不妙了。

       虽说王溥在政事堂和枢密院都只是三把手,可他凭借参知枢密院事的地位对枢密院的所有决策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若是郭荣宾天,王溥这个位置就足以左右整个国家的未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18A+
默认贵族金护眼绿羊皮纸可爱粉夜间